
4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究院彭章泉研究员;上海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施思齐教授应邀来我校交流访问,并在物理科学学院401会议室,为全院师生分别作了题为《锂-氧电池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和《尝试理解几种固态电解质材料中的离子运输物理》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郭向欣教授主持。

彭章泉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锂-氧电池的研究意义,将锂-氧电池中金属锂负极比喻为锂电池领域“忘不了的初心”、氧气正极比喻为燃料电池领域“最终的梦想”,并指出锂-氧电池是两个竞争多年的领域—锂电池和燃料电池,两个不同的电化学学派—溶液相电化学和固态电化学的交汇统一,指出谱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电化学在储能领域的核心地位,重点介绍了基元反应、中间产物;反应位点,电荷运输;中间产物的反应性等科学问题和锂负极:固态电解质和含氟锂盐;氧气正极:强溶解性溶剂和高效电催化剂等技术挑战,报告诙谐幽默、温情生动,又不失深度。

施思齐在报告中提出锂电池是物理学、材料科学、化学和力学等学科研究的结晶,推崇多学科交流合作。具体介绍了锂电池中的多尺度材料系统问题,固态二次电池的优势与挑战,围绕LiTi2(PO4)3/ NaTi2(PO4)3、Li7La3Zr2O12、Li2CO3体系中离子运输机理展开报告,重点介绍了固态电解质高电导率的结构特征,固态电解质的缺陷与相变,固态电解质中基于缺陷理论的运输机制,Na+/Li+在水系电池LiTi2(PO4)3/ NaTi2(PO4)3基负极材料中的嵌入机理研究及多尺度研究Li7La3Zr2O12中的运输特点,报告形象生动,耐人深思。
彭章泉和施思齐还与老师们交流了材料基因工程的展望和科研工作的心得与感悟,报告会受到与会师生的热烈欢迎。
最后,物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黄国俊、院长滕冰分别为彭章泉和施思齐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