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距离自己第一次踏上讲台,已经过去了六年,学生们也由“90后”逐渐变成了“00后”。这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岁月,是我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也使我对“立德树人”这四个字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第一关便是“教学关”。“教什么、怎样教”,是我在面对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时,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开展教学创新实践的起点。极为幸运的是,在探索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给予了我极大支持和鼓励。得益于此,围绕着《材料物理》和《科技英语》两门课程,我和课程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教学创新的实践探索。我们从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出发,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开展教学实践,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活动,力求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者的有机统一。
在《材料物理》的课程内容建设上,我们加强了理论讲授与技术应用的融合,及时补充最新科技成果和前沿科学动态,使教学内容不再单纯的囿于课本,而是结合青岛大学物理类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科学合理的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针对不同章节授课内容,从材料物理所涉及的专业、行业、文化、历史等角度添加具体实例,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使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令“同步互动教学理念”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营造有利于创新启发的教学环境。在成绩评定上,通过思维导图制作、课程论文作业等考核方式,强化过程性、差异性、形成性评价,真正做到通过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能力提升。
在《科技英语》教学创新实践中,我们通过引入“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学术交流,通过积极互动,提升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上,我们精心收集和选取了来自国内外物理及科学技术相关的音视频材料和文献资料,力求反映科学研究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展现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为了真正落实习总书记强调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育人探索,如盐化水,引入不同风格的思政元素与授课内容相融合:《材料物理》绪论部分,强调中国合金无缝钢管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国防工业的影响;固态相变章节,将中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与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相融合;材料磁学性能部分融入中国的磁悬浮列车和高铁技术的突破…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这是课程思政和授课内容的深度有机融合,也是最有意义的思政教育。
将科研、竞赛融入课堂教学,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积极引导学生们参与到各类学科竞赛中,这不仅是对他们综合素质的一个挑战,更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在准备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深入探索理论,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验数据收集,到打磨演示文稿,每一步都精心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团队合作,也锻炼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令人欣慰的是,同学们在竞赛中展示了自己的才智,赢得了荣誉,也为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同学们面临考研或就业决策时,特别是在专业和学校选择上,作为本科生的学业导师,我始终致力于提供全面而深入的信息及指导。为了帮助每一位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将这些与未来职业发展的机会对接,我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广泛的探索,深入了解半导体等不同领域的发展。通过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以及对行业最新动态的深入了解,尽力为每位同学提供全面的视角,使大家可以做出更为明智和适合自己的选择,为未来的科研及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我的从教故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也希望能够为学生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继续探索新时代下的教育新思想,实践新方法,创造新成果,为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而努力。
作者简介:
胡琛,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光电子专业硕士,比利时根特大学光学工程博士。主讲本科生课程《材料物理》、《科技英语》,培养本科生获山东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光电设计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多项奖励,获评2022年山东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目前主要从事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和器件的研究。
相关照片:
材料物理课堂授课
科技英语课堂授课
材料物理结课纪念合影